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大舞台
发布日期:2018-03-14 08:24: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海明 编辑:晴阴

  长期的城乡差距让城市成为乡村模仿的对象,不少乡村学生以大学毕业能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为荣。来自乡村的人才是否愿意回乡施展抱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实现以及实现质量的问题。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和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将来还要引进职业农民,让大学生甚至是海归人才主动回乡务农,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乡村振兴之所以让总书记牵挂,源于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把钥匙。既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当代中国面前的现实问题,那么乡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显然阻碍了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向往可以理解为他们对缩小城乡差距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表明解决城乡差距的决心和努力的方向,这也顺应了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需要项目和资金扶持,更需要一大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城乡的差别不仅在于经济的差距,还在于文化上的差异。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唯文凭、职称是瞻的普通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具有“乡村味道”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人才,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长期的城乡差距让城市成为乡村模仿的对象,不少乡村学生以大学毕业能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为荣。来自乡村的人才是否愿意回乡施展抱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实现以及实现质量的问题。

  鼓励大学生(包括已经留在城里的毕业生)回乡创业,除了政府部门为他们返乡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大学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更好施展抱负外,还需要打好亲缘、地缘和学缘这三张牌,以此凝结新时代的“乡缘”,让乡村从此不再在知识文化技术方面“贫血”。

  乡村的自身特征,决定了乡村和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不同。城市以人口数量聚集人气、创造机会,吸引有志之士安营扎寨。相比之下,乡村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块单元。虽然整体意义上的乡村人口以亿为单位,但具体到每个乡村,人口其实并不多。地域的狭小让乡村失去了吸引外来人口的天然优势。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打好亲缘牌,“挖回”自家人,以“星星之火”燎原新时代的乡村,这是一条比较务实的道路。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可以助推乡村振兴的“亲缘”资源。地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比亲缘更具有普遍性,因而更值得重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个地方长大的人,邻村、邻乡、邻县的人因为求学而相识,成为志同道合的人,返乡创业可能得到同乡同学的积极响应。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乡村能打好地缘牌,不愁经济不发展。陕西礼泉的袁家村,几个大学生创办的醪糟合作社,每天要接待十几万游客。他们大学毕业后曾在西安工作,最终毅然回家乡谋发展,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与亲缘、地缘相伴的是学缘,是知识把个体的人变成了大写的群体的人。一个人通过学缘结下的情谊,不论自己在天涯海角,当他们需要外界帮助时,同学之间的援助往往最为便捷和可靠。

  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之中国,乡村犹如“少年”,其贫富和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关系到未来中国的贫富和强弱,振兴乡村战略的国家意义正在于此。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他们的亲情观和家乡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观。只有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的大舞台,才能奏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