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九条背后的政府需求
发布日期:2014-05-16 15:44:05 来源:前瞻网 作者:许一力 编辑:

   新国九条的推出,成为了沉闷的证券市场中的一声惊雷。但周一股市上涨的成分中,究竟有多大比例源自于国九条的托市?这种敏感时点的托市政策发布,能否成为新一轮行情的起爆剂呢?

  新国九条的发布,投资者很难不与04年的老国九条进行对比。实际上,我们分析两次国九条发布的经济背景,可以发现其中有着非常惊人地相似之处。

  首先说资本市场,04年国九条发布时,市场与当前的运作非常相似,尽管1月31日的沪指已经形成了从1300-1600近乎25%的大幅反弹,然而整体来看,当时的A股正处于连续三年2000点以下低迷徘徊的梦魇中。而对比当前2000点的摇摇欲坠,相得益彰。

  融资扩容方面则同样如此,当前新国九条发布的环境,正处于IPO堰塞湖的围堵之下,自四月末IPO重启至今,预披露企业超过300只,排队企业超过500只。再对比04年,很多人忘记了04年初恰恰正是中小板推出预期升温的时点,无论是融资还是分流,当前的市场所面临的情形与当时并无二致。

  而宏观经济因素则同样相仿。很多人在看到国九条之后,搬出了当年的经济数据——04年1、2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10.4%、11.4%,M2增速则从18.1%上升至19.1%。不过事实上,04年面临的经济环境尽管更为宽松,但所面对的问题几乎是相同的。

  04年正处于中国第一轮基建投资进入尾声的时点,传统的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第一次露出过度投资的态势,因此可以说政府第一次面对了所谓经济转型的难题。同样的这之后,为了限制过度投资,央行提高存准率,收紧银根——这也成为了旧国九条发布一季度后,A股调头向下大幅回落的原因所在。

  总结上面说的,两次国九条所发布的时点,有三个决定性的共同点:

  1. A股长期疲软。

  2. 融资压力需要对冲政策。

  3. 经济转型压力巨大。

  在这样的共同点下,国九条的出台以及其中的细节,可以非常简单的解读出政府出台国九条的目的,总结起来就八个字——优化融资,带动转型。

  从两个国九条中怎么看出优化融资?怎么带动转型?

  对比04年与14年两部国九条的细节,就会发现融资功能优化一直是政策的重头戏所在。04年老版本提出的是“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而到了14年,这一目标被进一步的扩容到“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以及“推进期货市场建设”。

  中国与国外对于资本市场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将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明确的定位于实体经济的支持者,而非西方的决定者。这种模式下,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方经济的核心差别,前者是银行和政府行为,后者是华尔街所代表的资本市场。因此在这种模式下,IPO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最直接渠道,其连续停发是不允许的。

  既然这样,那国九条推出的第一个关键性因素,自然就是融资合理化,让融资有对冲。04年国九条对冲的是中小板挂牌,14年对冲的是IPO重启,而两者背后又同样有连续低迷的市场环境。

  监管层在这种背景下,推出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政策来稳定市场情绪,助推反弹,也同样借此,来让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发挥融资池的功能,为实体经济输血。

  这种输血,实际上隐含的就是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第二层希望——带动经济转型。这次IPO重启与10年前中小板的推出,都是作为当时成长型企业的代表。这种模式下,对冲市场利空,为融资造势,实际上就是希望更多的资金流向政府预期的行业领域,借此来完成整个市场投资偏好的扭转,达成经济转型初期资金偏好惯性的转向。

  至于对市场怎么影响,该这么来看待:

  我们看到周一市场的上攻,其主体并非是受益国九条的券商,而是受到内蒙救市政策支撑的煤炭和稀有金属价格上涨带动的有色。尽管是因为国九条的大环境给了这些题材炒作以基础,然而政策的细节上却不禁推敲。04年老国九条明确股权分置改革总体方向,而市场当时对此争议较大,文件出台起到定乾坤的作用;而这次国九条中提到的注册制、混业经营、引入机构投资者其实未超出市场预期。因此,短暂的超跌反弹之后,市场的走势,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04年在市场小幅反弹后快速形成了回落。真正的行情开启,在于05年细则稳健,股权分置改革的落实。无论监管层的政策出台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想要其进一步发挥预期的目的,政策的落实和跟进才是重中之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