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退定金”争议:清楚的规则咋被骂霸王条款?
发布日期:2024-03-30 08:50:17 来源:红网 作者:赖世伟 编辑:藤井树

  随着小米汽车SU7的隆重上市,本应是消费者翘首以盼的盛事,却不料在“退定金”环节引发不小的争议。部分消费者投诉称,自己支付的5000元汽车定金遭遇了“无法退款”的尴尬境地,而小米方面的回应,更是将这一话题推向了热搜第一。定金退还问题,究竟是消费者维权路上的正当诉求,还是一场因误解规则而起的无谓纷争?

  小米方面明确表示,定金支付后的7日内,消费者享有无理由退款的权利,这无疑是给予大家一个冷静思考的缓冲期。然而,一旦超过这一时限,车辆配置将自动锁定,或者由消费者提前主动选择锁定配置,此后,车辆进入生产阶段,配置便无法再作修改,定金也不予退还。这样的规则设定,其目的在于保护生产流程稳定性,避免因消费者反复更改配置,而造成资源浪费与生产混乱。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这样清晰明了的规则之下,依然有声音将其斥为“霸王条款”。然而,这样的斥责在逻辑上显得颇为站不住脚。正如评论区有网友犀利反问的那样,一连串的“误触”操作——从打开订购页面、选择个人车型,到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再到支付定金时输入密码或完成生物识别,这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

  一系列所谓“误触”操作背后,恐怕更多的是对规则的漠视,甚至是一种试图通过“维权”,来转嫁个人决策失误的侥幸心理。汽车生产线一旦启动,每辆车都是按照消费者的独特需求进行定制的,此时再要求退款,是不是“无理取闹”了?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法律对于定金的规定是明确且细致的。定金分为可退还和不可退还两种类型,其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在合同履行期限内双方达成了最终协议。在小米汽车的案例中,一旦车辆配置锁定,即意味着双方已就购车事宜达成了实质性协议,此时定金转化为不可退还状态。事后因个人原因要求退款,显然是对既有规则的挑战,也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干扰。

  那么,为何这样一项合乎法律、逻辑自洽的规则,会被部分消费者诟病为“霸王条款”呢?背后反映出的,或许是部分消费者在消费习惯与法律意识上的不足。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今天,线上购物已成为常态,而线上交易往往伴随着更为严格的退换货政策。这就要求消费者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注意义务,审慎对待每一次点击和支付。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维权的必要性。消费者维权,本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推动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维护市场公平。但是,维权并不等同于无视规则,更不能成为个别人借题发挥、恶意攻击企业的工具。

  在这场关于定金退还的争议中,是对“消费者维权”和“企业规则”之间微妙关系的又一次考验。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够推动各方更加理性、成熟地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去。毕竟,在法治社会的框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受益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