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在大部分人眼里不是非常正面的形象,所以有必要通过乡村振兴来改变农村和农民的负面形象,使乡村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2018新年伊始,中央颁布了新的一号文件,区别于传统的一号文件主要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这次的一号文件主题词是“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个新的一号文件,为中国中长期的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明确了新的基本指导思想,设立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树立了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这是一份中国农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到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中国传统的封闭型农村社会在城市文明的冲撞下迅速解体与重构。在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组织形态重构的过程中,“农村老龄化”成为乡村振兴政策的一个难题。
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很难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教育水平不高”和“老龄化”是这些农民的共同特征,以他们为主要劳动力的农业很难是“强的农业”,以他们为主要人口的农村很难是一个“美的农村”,当然年老体衰的农民也很难是“富的农民”。
比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发展道路正在重复它们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村发展现在遇到的问题,它们也曾经遇到过。它们的农村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老龄化。如果不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乡村振兴的目标有可能会遇到很大挑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曾经说过,长期内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人口结构的变化。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非农收入高于农业,加上城市生活比农村便利且多彩,农村年轻人基本上已经脱离农业,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基本是因年老体衰无法外出打工,或者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老年人,以及无法随父母迁移到城市接受教育的小孩。
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以及改革开放之前,这些老年农民也曾经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过贡献,现在他们老了,而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在城市生活工作。如何帮助他们养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在晚年活得有尊严,应该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部分地解决了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一个月200元左右的养老金只是杯水车薪。除了经济问题,农村老年人口更大的问题是心理的孤独;据北京大学所做的社会调查,中国农村老年人口一半以上有抑郁等心理疾病。很多农民教育水平不高,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也较少,无法获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精神生活,因此过度吃喝和赌博等不良社会活动盛行。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要对这些活动加以引导,增加他们的娱乐和社交成分,减少赌博和浪费成分;同时要鼓励互助养老,让他们精神物质生活都更加健康。
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设定在205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50年,现在的这些老年农民大部分将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之后,谁来继承农业又成了一个问题。现在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正在进行所谓的“二次城市化”,老年人都在离开农村,到医疗条件更好、生活更便利的城市养老,所以很多农村的房屋正在被放弃,土地在抛荒。
当然有人认为,这在中国不会是一个问题。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只有58%,还有5.7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农村人口降到20%,还需要从农村转移3亿人口。但是,实际上农村已经没有多少青壮年劳动力了。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大量农村小孩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接受教育,只能留在农村。如果废除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孩子跟随父母到城市接受教育,城市化率会马上提升到70%左右。也就是说,其实按照劳动力的城市化率来计算,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现在存在大量的老年农民,由于他们天然的对土地的依恋,土地很难通过全面流转达到经营规模扩大。从世界各国和历史的经验来看,世界90%以上的农场还是依靠家庭来经营的,这是由农业生产的高季节性、高自然生物特性和市场风险性所决定的。农业生产的高季节性导致农业劳动力的使用不能和工厂那样常年雇工以及遵守劳动法,只能依靠家庭劳动力来自愿缓冲季节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导致农业很难实现工厂化经营,必须由家庭来缓冲风险。农业企业化经营从长期来看还是不现实。
人口变动有其内在规律。到2050年,现在出生的孩子正好是32岁,正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所以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在大部分人眼里不是非常正面的形象,所以有必要通过乡村振兴来改变农村和农民的负面形象,使乡村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时也要教育新一代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水平,让他们的收入能够和城市非农收入匹配;要教育城市年轻一代,让他们从思想意识里改变对农村和农民的负面印象,让社会尊重农业和农民。只有这样,城乡才能和谐发展,农业和农民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才会源源不断地有更多青年安心从事农业,使得乡村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人向往的富裕社会。
(作者系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