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大城市软实力建设,发力点在哪?
发布日期:2021-07-13 17:13:52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陶希东 编辑:藤井树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创造物,它不仅是制造产品、促进交易的物化经济空间,更是一个富有历史传统、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的情感居所,但凡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除了具备一流的基础设施、经济增长、金融资本等硬实力外,普遍都具有核心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治理等方面的强大软实力。当城市发展进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追求生活品质的新发展阶段,更多体现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的软实力,对城市的持续繁荣发展具有更大的正向驱动作用。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阶段、构筑新发展格局的当下,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旨在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这一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举措,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实际上,城市软实力建设是一项涉及精神、价值、制度、技术、人才、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需要主次分明、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出发,我们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一、从后工业社会特点出发,科学甄别、筛选并形成城市软实力的精准内涵与框架体系

  尽管软实力具有相对明确的内涵,但也不是“铁板一块”,与人类社会发展时代紧密相关。当前,上海人均gdp已经突破2.28万美元,高出高收入经济体国际标准约1万美元,服务业比重达到73%,总体上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或网络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是服务交付以及保障各种服务和福利所衡量的生活品质,如健康、教育、休闲和艺术等;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知识和数据开始成为核心资源与重要价值;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实力的重要表现等。因此,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要充分结合后工业社会和网络时代的特征,发挥智库优势,深化研究,研判数字网络时代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规律,准确提炼后工业社会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外延、突破口,形成鲜明、可操作性的建设内容、重大项目、评价体系、行动框架,紧跟时代,有的放矢,引领未来。

  二、从全球化视野出发,以增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为引领,以制度集成创新为“牛鼻子”,搭建并夯实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制度骨架。

  制度优势是城市软实力的“主心骨”。聚焦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注重综合集成创新,打造规范规则最全面、最透明、最协同、最高效的“制度高地”,创造“制度集成创新红利”,理应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长期战略和重要突破口。

  一要,紧跟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势,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推进科技体制的整体性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完整基础制度,使上海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二要,推动实施以数字交易为重点的“上海标准”系列工程。获得全球产品服务研发、市场交易、数字化转型等多领域国际性规则、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评判权。尤其是要加快建设“全球数字交易中心”,快速积累和形成数据时代的最新发展优势和竞争实力。

  三要,结合数字化转型,注重集成性、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持续推出营商环境5.0版本,深度推进城市政务“一网通办”,以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最高效的政务服务,打造全球企业或资本“最向往”的“全球首选投资目的地”。

  三、全面践行“人民城市”新理念,为各类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提供最公平、最便利、最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务,激发并提升上海每一个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每个市民如果对所在城市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是城市始终保持向心力、凝聚力、创新力的根本“法宝”,也是真正的城市软实力所在。这就要求城市从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多样化需求出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中更加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与偏好,让各类群体共享城市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当前世界顶尖全球城市的普遍做法,如纽约强调所有人公平公正地享有资源和服务、伦敦强调所有人平等的生活机会、东京强调针对弱势群体做到“福利完善”,其共同点在于都将满足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基本导向。为此,建议上海重点强化以下几点:

  一要,以“一网通管”为载体,全方位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下工夫抓好“公共安全”这一共同底线民生,让“安全治理”成为上海独有的“金字招牌”,努力建设“全球最安全城市”。

  二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等顶层设计中,高度关注全市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动趋势,特别是针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设有精准的人口跟踪、管理机制和预测模型,实施能够预判人口结构以提前制定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政策,努力缓解制约上海发展的“公共服务(养老、教育、医疗、体育等)数量和结构性短缺”问题。

  三要,更加强调针对弱势群体(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孕妇、病人;城市失业者、下岗工人、贫困者、农民工)和特殊空间(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乡村)的服务和设施供给,全力创建“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的“无障碍”城市,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对弱势群体有充分的了解、尊重与关怀,全面提高城市的人文关怀程度。

  四要,努力打造“全球数字城市”名牌,严防“数字鸿沟”,为全体市民提供公平、安全的数字公共服务,共享城市的数字发展红利。

  四、以建设“伟大文明城市”为崇高目标,发挥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综合优势,做实做强上海市民特别能讲规则、特别能包容、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的上海文化特质,让信仰、道德、精神、韧性成为城市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城市代表了人类信仰、理想和抱负的雄辩表达。“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灵魂,每个市民做到“多讲一些道义、信仰、责任、爱心、担当,少一些指责、抱怨、虚荣”,城市具备“文明、开放、包容、创新、奋斗”的精神,才是软实力中的“硬实力”。对上海而言,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中,除了注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硬文化”发展外,更要重视和强调以“精神、价值、信仰、追求、文明”等为核心的“软文化”建设,依靠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激励引导措施等,全面挖掘释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独特优势,要把上海市民特别能讲规则、特别能包容、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发扬光大,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宽容包容、创新创造、诚信友善等精神价值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现实竞争力,增强全球城市“大熔炉”“大平台”效应,努力建成“伟大文明城市”,这是上海永续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在软实力基础上,上海应全面部署开启新的“伟大文明城市”建设战略,以提高城市道义、人类和平文明为制高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创造中西文化合璧的“全球文化之城、思想之城、人类文明之都”。(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