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共与千年小康,为什么今天能“相遇”?
发布日期:2021-07-02 08:28: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梁晓辉 编辑:擎

  百年与千年,在时间的这一刻“相遇”。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从两千多年前《诗经》里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此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穿中华民族千余年的追求,最终由成立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圆梦。

  百年与千年,为何能“相遇”?

  追根溯源,这始于一个民族持续千年的接力。自《诗经》起,儒家的“是谓小康”“大同世界”,南北朝的“世外桃源”,明代的“斯民小康”……经历治世与乱世,中国两千多年里,这一理想之境从未长久地真正实现。

  近代内忧外患的中国,更让“小康”成为一种奢望。然而时代却未曾桎梏住那些仁人志士的向往——梁启超心中的“雄飞时代”,李大钊向往的“青春之国家”,方志敏憧憬的“可爱的中国”……以至于有人这么感慨:今日全面小康的中国,不正是他们当时为之奋斗的中国吗?

  历史总是有着向前的脚步,中共接过了“小康”的接力棒,将它由一个“诗与远方”的理想概念,具象为一个政党的执政目标,细化成一套可供实施的操作方案。

  1979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时,首次使用了“小康之家”的表述,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

  这一结合传统文化的表述,成为“小康”在中共心中具象化的初始。此后,“小康”就用来描述一定程度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水平。邓小平继而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成为中共首次为“小康社会”设定的时间目标。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中共将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科学划分、适时调整为三个主要阶段: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

  中共注重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其与自身的成长密切关联。中共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此后,这一目标被中共纳入“两个一百年”目标中,成为外界熟知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但当时中国近1亿贫困人口的现状,成为实现小康梦想难啃的“硬骨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如此强调。

  为此,中共发起了一场长达8年、向贫困宣战的“战役”,最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习近平在今年2月庄严宣告。

  今天,在庆祝中共成立100周年之时,习近平又一次对外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百年与千年,得以在时间的这一刻“相遇”。

  其实,在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所完成的宏大梦想,又何止“小康”?

  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解决千年绝对贫困,取消千年农业赋税,实现千年“飞天”之梦,圆梦百年奥运,打造雄安千年大计……中共一如习近平所描述的:“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但这个政党又是如此“只争朝夕”,在下定决心和科学谋划后,她总是争分夺秒,时不我待。也正因如此,自成立后,中共能带领中国走上一趟趟“圆梦之旅”。

  但这似乎仍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共好像永不知疲惫般地追梦?

  75年前,两位美国记者在深入中国红区采访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他们的意志唤起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今天,这一结论仍然适用,用习近平的话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而百年中共在更早之前已经有所回答——

  举行庆祝大会的天安门广场西侧不远,中南海正门,一行金色的大字似乎定格着时光的永恒。是那五个字:

  “为人民服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