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
发布日期:2024-09-04 11:33:40 来源:决策信息网 作者:王诚 编辑:李干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高流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从安徽省来看,人口主要矛盾已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较为突出的表现在学龄人口变动,影响着基础教育发展。准确把握安徽省人口发展新规律,通过优化学校布局,优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实施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一、安徽省人口变化的趋势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和近期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来看,安徽省人口发生了诸多变化,呈现出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

  (一)低生育出现人口负增长

  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口流动大省。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省每年新生婴儿一直稳定在70万人以上,中位数在77万。2016年1月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后,2016年与2017年生育水平出现短期回升,之后呈持续下滑趋势。根据省统计局数据,2020-2022年全省新出生人口分别为57.69万、49.21万、43.87万,其中2022年新出生人口43.87万人,比2020年减少13.82万人,人口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生育率从2019年的1.52下降至2022年的1.07,已低于1.30的“极低生育率”。由于一孩生育的萎缩、全面两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安徽省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很难在短期内扭转,总人口数仍将趋于零增长乃至持续的负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七普”数据统计,安徽省常住人口6102.7万人,居全国第8。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146.9万人,占18.79%,高于全国0.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915.9万人,占15.01%,高于全国1.51个百分点,为全国第9,中部第1。总体来看,安徽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2022年,安徽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5.8%,同时生育率降低,未来安徽省人口结构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少子老龄化上,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22年安徽省0~14岁人口占比为18.01%,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10%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9.85%,预计到2030年将升至30%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对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依靠教育来提升人口质量。

  (三)人口流动呈集聚效应

  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根据“七普”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810.0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422.8万人,流动人口为1387.2万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入人口为155.1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232.2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100.0万人,增长154.91%,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79.8万人,增长195.68%;流动人口增加820.1万人,增长144.63%。

  从人口迁移方向看,城镇流动人口能见度大幅提高。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如合肥、芜湖等地呈净流入状态;二是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吸引也促成人口迁移流动。如中小学校生源向城镇集聚。数据表明,教育城镇化的速度往往会大于常住人口城镇化,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又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例如,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义务教育城镇化率达80.30%。因此,把握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教育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实现人口均衡布局,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人口变化趋势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当前,安徽省人口主要矛盾已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从而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方向。从规模效益转向质量提升,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学龄人口减少影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基于数据进行学龄人口预测,2024—2028年安徽省新入学学龄人口将从78万人持续减少至约43.9万人。

  未来5年,各级各类教育均将面临生源减少的冲击。其中,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分别在2023年和2029年迎来峰值,此后进入持续下降期。按现行生育率计算,2029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697.7万)将比2023年减少约147万人。高中规模在2021—2026年保持基本稳定,2026年之后的变化趋势呈扁平状的倒U型曲线。随着生源的减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数量将延续逐年递减的趋势。学前教育首当其冲,2022年全省幼儿园招生62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6.81万人,减少9.9%。人口负增长对小学影响比中学大,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分布更密、服务半径更小,总体基数也更大;而中学辐射的面积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缓冲空间。学龄人口数量大幅度缩减,中小学面临合并或关停局面,教师或将面临“过剩”危机。以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数量需求为例,在学龄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按现行生师比计算,整体呈先小幅增长后持续下降态势。从2021年开始,教师退出机制已在北京、广东、河北等地实施。但与此同时,在乡村学校和一些城市学校,音体美以及综合类学科教师数量不足,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二)区域人口变化影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2023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已达61.51%,比上年提升1.36个百分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合肥都市圈73%、长三角中心区8市力争75%、皖北地区55%;力争至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中心区8市平均值均达到80%以上,皖北地区力争达到70%左右,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随着安徽省城镇化以及现代化的推进,劳动年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市流动,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受出生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和人口城镇化的双重叠加影响,一方面,大量农村中小学校因生源锐减导致空壳化,出现资源闲置和教师“过剩”等问题;另一方面,因生源向城镇集聚导致城镇出现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即“城挤乡空”。教育资源将被地级中心城市吸附,生源、师资流失,部分曾经辉煌多年的“县中模式”将会受到影响。基础教育学校实行地方政府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从地方视角看,在经济、人口、教育资源集中趋势下,人口总量减少、流动性居高不下会对办学带来更加复杂的挑战。从全省来看,地区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也都存在较大差异。人口更倾向于从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迁移到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并通过融入当地教育体系和社会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而人口流出地区,生源不断流失使得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加艰难,优质教育机会相对更加稀缺,人口迁出的比例也就更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三、人口变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学龄人口变化应对机制,优化学校布局

  人口变化对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根据人口变化的趋势,提前谋划和科学布局学校。一是建立学龄人口动态变动预警机制。发改、教育、卫生健康、公安、财政等部门有效联动,建立健全学龄人口预测管理制度,开发应用动态监测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由生育政策调整、城镇化和高流动带来的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分布的变化,科学预测教育资源需求,分析学校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学校的位置、数量、结构、规模等。及时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班额要求,确保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充足,做好风险防范。二是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根据地区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分布,合理引导、有序组织幼儿园学位富余的地区进行幼儿园合并、撤转。在满足学前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开展托育服务。三是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一县(区)一策”原则,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对各学段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特点进行预测,科学制定学校班级建设、教育经费配置和教师编制配备等教育规划。四是优化调整乡村小学。针对农村学龄人口总量逐步下降趋势,按照“一县一策、科学评估、应留必留、有序撤并、积极稳妥”的原则,在适度保留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同时,根据区域规划,结合中心小学、村小学、农村教学点生源情况,科学制订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方案,合理处置乡村学校闲置校舍,用于社区教育、乡村文化培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标准,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口高质量离不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教育资源将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过剩转换。为此建议:一是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各地要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办学标准,以班级规模调整为切入口,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生比,提升教师学历,提高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标准,降低师生比,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建设教育强省的必然选择。二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少子化老龄化加剧,亟待提高人口素质,以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至2025年、203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分别达到11.30年和12年。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议义务教育年限可延长至12年,向下包容3年学前教育,构筑生育友好的教育支持系统。这既是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需要。

  (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基于学龄人口变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教师补偿调配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会吸引学龄人口流入,短期出现教师缺口,对于此类地区建议政府出台科学合理的教师补偿制度,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对于生源减少地区,完善教师调配和退出制度,根据生源变化、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实行动态化管理,合理安排超编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小班化教学,降低生师比。二是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管理“三权统一”改革。针对当前教师管理仍然存在事权比重较高,人权归属多门,财权重心偏高,“三权”责任不对等,事权、人权与财权之间缺乏刚性互动机制等问题,建议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管理“三权统一”改革。此外,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真正实现教师从 “学校人”改变为“系统人”,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23年安徽省出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争取提升至90%;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低于95%的总体目标。建议适当减少高职高专师范生招生计划,加大对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劳动技术教师的培养,以均衡教师资源为基点实现义务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村地区教师进修的权利与机会,以多种进修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缩小区域间教师质量的差异;并保障优质教师资源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合理、有序地流动。

  (执笔人:王诚,民盟马鞍山市委专职副主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