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是中国的大考
发布日期:2014-12-15 10:46:12 来源: 作者:森安健 编辑:陈峥

   导读: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高考状元进入的是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大学,学习的是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推动高考状元的永远都是与其他人的竞争,未必是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埋头苦学。但这种模式被认为只能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无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许也是在邻国日本拿到多个诺贝尔奖的刺激下,中国决定首先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中国教育部9月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宣布2017年在全国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大基础科目中,英语科目将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减轻“一考定终身”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另外,《意见》规定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擅长的3科计入高考成绩,每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将成绩较高的一次计入总成绩。

  悲壮的高考

  为什么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压垮学生。

  在6月份高考的当天,全中国被一种异样的气氛包围。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神考试,在高考当天不会鸣笛。公交和地铁也对考生免费。考生在家里反复确认是否带了学生证和准考证,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考场。午饭只吃自带的盒饭,以防在外面吃饭发生食物中毒。考场外站满了一脸焦急的家长。学生走出考场后,家长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为孩子加油打气,而不会询问考得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达727万人。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残酷的高考竞争。

  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召开了一场招聘会。在体育馆内,一汽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中国国有企业的招聘展位依次排开。当一名大连民族学院大四男生向一家企业投递简历时,该企业的招聘人员说“你不是大连理工的学生啊?那么就没必要投递简历了”。就这样,他被拒之门外。在体育馆门外排起了两条长队。一条是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的优秀学生,对他们,上午8点半开门。另一条则是其他大学的学生,在4个小时之后的中午才开门。从早上起,两条长队就有数千人排队,而企业只有在上午才认真倾听学生的情况。

  当然,即使是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进入一流大学,也未必能在社会上取得巨大成功。其象征性存在就是“高考状元”们。状元本是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现在被用来称呼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成绩第1名的考生。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状元都享受到明星般的待遇。在江苏省扬州甚至建有“状元墙”,上面有当地历年高考状元的签名和手模。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去参观状元墙,希望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劲头。

  但是,大学评价网站“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则指出,“大多数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投身职场较少‘出类拔萃’,多数没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即‘职场状元’”。高考状元进入的是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大学,学习的是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推动高考状元的永远都是与其他人的竞争,未必是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学期间改变专业的人也大有人在。

  中国媒体的反思

  中国政府和百姓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日本人一次又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播出日本获奖的消息,在中国媒体上,都会出现指出中国与日本的情况差距、中国教育制度问题等的大量报道。

  今年秋季,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日本3位学者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际,新华社也刊登了题为《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的分析报道。该文分析称,“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家庭内重视读书的氛围,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以后投身科研打下了基础”。中国教育部发行的《中国教育报》则刊登了题为《诺贝尔奖与教育之道》的评论。评论说“当本该放松身心、开阔视野的假期被没完没了的功课所填满,当学校一心想着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我们不仅失去了当下的诺贝尔奖,也失去了未来的诺贝尔奖。”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