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复苏路漫漫
发布日期:2013-04-17 14:53:25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徐瑾 编辑:

  对有经验的中国经济观察者而言,中国一向是“宏观好微观弱”,也就是经济高速增长而企业举步维艰,这是从九十年代以来的大致趋势。如今,中国经济似乎步入新的转折口。当宏观数据也变得难看的时候,未来将会如何?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一季度GDP低于市场普遍预期,增速仅为7.7%,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也由上季的2.0%回落至1.6%。按照年率计算,一季度GDP增速仅有6.4%,与官方7.5%目标差距遥远。这一数据不仅使得各大投行纷纷调低2013经济增速,也引发中国经济晦暗前景的讨论。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彼此脱节矛盾,尤其是金融数据宽松而实体数据孱弱,也引发“神仙打架”般的争论。以工业为例, 2012年9月曾被许多分析人士视为新一轮上升周期起点。彼时工业增加值增速、生产物价、进口增速、国债收益率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纷纷筑底回升;随后数月,经济数据的确逐步转强。

  然而,最新数据打破了上述模式。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速、信贷余额增量等金融类指标显示融资需求旺盛。中国央行公布的1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合计6.15万亿,位于历史高位,为2009年1季度的1.3倍。一般而言,金融类指标往往领先于实体经济指标。另一方面,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低于前两个月1个百分点,跌至2012年8月以来最低点。如此,在金融类数据与实体经济数据之间出现了巨大分歧。

  甚至,黄金价格近日来暴跌,很可能也与中国经济疲弱有关。证据是,不仅黄金价格下滑,其他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与黄铜等也随之下跌。一般而言,这代表着市场交易者调低了他们对全球经济的预期。鉴于中国经济为全球增长贡献一半的份额,这可以解读为市场交易者对中国经济不表乐观。

  中国经济疲弱的原因是什么?笔者的一个猜测是,最近出台的系列政府文件,如银监会8号文、新国8条、四部委463号文以及今年年初生效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体现出政府对经济增速的容忍空间已经扩大,治理思路有所改变。本届新政府极度重视隐藏的债务金融风险,政策目标明确。这些措施有力压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固定投资增速维持在20.9%的低水平。

  另一个猜测是,由于各个行业都存在巨大的过剩产能,许多企业已无法获得合格的资本回报率,换言之,这些企业已沦为所谓的“僵尸企业”,需要依靠源源不断的融资来维持生存。如此,虽然新开工项目受到抑制,仍然有巨量资金流向了僵尸企业,导致信贷额巨增而实体经济增长缓慢。

  “宏观好微观弱”的话题曾经引发诸多讨论,其中现任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十年前也曾对此展开研究。他认为,对国有企业而言,费用最大化的行为目标,使经济活动流量(GDP)在高位运行,其低效和人浮于事使就业最大化。低效国有企业的运行靠银行贷款维持,成本极高,不可持续,是产生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对非国有企业而言,效益不佳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出路何在?他的结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短期至多是中期的对策,是弥补GDP增长的次优选择。根本解决问题必须靠改革,其重点一是明晰产权;二是完善税收制度,适当降低税率并加强征管。”

  历史总在轮回,深化改革的呼声总是难以得到彻底回应。如今一片悲观之中,重启刺激的呼声亦起,这也是换届以来市场期待的“礼包”之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仍处于高位,这只是中国步入低增长时代前奏而已,如果再度依赖刺激,即使短暂赢得反弹,却会埋下长期萧条的种子,不仅使得执政者手中底牌越来越少,且留给改革的时间越来越少。

  更长远地回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三十年源自三大要素:农村廉价劳动力释放、出口带来的世界市场、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如今依赖廉价劳动力、出口、投资等拉动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比喻成为一株结满果实的树,那么以往俯首即是的低垂之果已经不多。要得到更多未来增长,只能付出更多努力获得更高枝条上的果实——这意味着,深层次的结构改革,将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政治宿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