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两会:"磨"出来的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5-03-07 07:31: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少华 编辑:陈峥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句里说:“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与之相比,去年第一句则是:“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几字之差,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看来,体现了今年报告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说真话、交真底,向人民负责”。

  90多分钟的政府工作报告,1.8万字沉甸甸的文本,引发了现场52次掌声。

  从人民大会堂到网上,一个被普遍点赞的政府工作报告,经历了怎样的千锤百炼?

  民主·广开言路

  四万多条网友建议做参考

  大数据云计算手段找内容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刘应杰连续15年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他发现,在征集意见阶段,今年的报告有三大明显创新。

  一是专门召开了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请各方面的代表对报告的起草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专门召开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地方领导干部的座谈会,这些以地市、县委书记为主的地方领导,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三是首次召开了在华外国专家的座谈会,听取来自美国、新加坡等6国专家的意见。

  “能够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外国专家都表示很高兴。他们形成的建议,最后直接报给了总理。”刘应杰说,“他们还提出,其他国家应当借鉴这样的做法。”

  反映民意、集思广益,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显著特点。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广开言路,征集全国上下各方面的意见。

  座谈会是传统项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介绍说,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持召开3次座谈会,一个是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一个是科教文卫体界和基层群众座谈会,一个是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座谈会。

  今年1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康委员参加过一次起草组组织的研讨会。他说,关于今年的GDP增速定为7%,会上的五六个专家进行了激烈争论。比如,贾康提出应该定在7.2%,这样有利于稳定预期,有的专家则认为可以比7%更低,“增速最后拟定为7%,就是不断打磨形成的结论”。

  来自网民的意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宁吉喆说,在中国政府网上,通过“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征集到了4万多条建议。据不完全统计,最终为报告提供参考意见的有数十条。

  此外,宁吉喆透露,政府工作报告由智库、专家库提供支撑,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方法和手段,找内容、找数据,才形成了如今的文本。比如,报告中有一句话,“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创客”这个网络新词也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过程,就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凝聚民智的过程。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都充分反映到报告中;而基层群众和广大网民的意见,也得到了采纳和吸收。

  严格·“备受煎熬”

  五次“大修”,四五十次“小修”

  春节期间不停工,字斟句酌

  一个被网民津津乐道的例子是,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谈简政放权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向东透露,这句是总理亲自加上去的,借用流行语,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听懂,让网民听懂。

  这种写作风格,直接影响到了今年的报告。多位受访起草组成员表示,总理一开始就要求,老老实实向人民报告工作。

  同往年一样,国务院成立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这个约有40人的团队,以国务院研究室人员为主力,来自发改委、财政部、央行等部委的同志参与,还吸收了研究机构甚至新闻单位的人员。

  起草组的工作从去年8、9月份就已经开始,而正式的起草则始于去年12月初。到12月底,初稿完成,进入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过程。

  向东透露,春节期间,总理还在不断琢磨和修改报告,字斟句酌。今年春节,起草组大部分人都在加班,最多只休息了一两天。

  与前期收集意见相比,成文后的修改更为“煎熬”。刘应杰表示,报告经历了5次重大修改,以及前前后后四五十次不同程度的修改。

  这5次重大修改,所对应的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或缺的流程。初稿形成后,由总理等国务院领导提出意见,之后提交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讨论,再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进行审议,之后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进行讨论,最后送审稿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和讨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