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两会:"磨"出来的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5-03-07 07:31: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少华 编辑:陈峥

  其中,国务院全体会议之后形成的征求意见稿,发到全国党政军群所有部门,总共发出3000多份,收集到上千条意见,最后这些意见“能吸收的基本都吸收了”。

  “报告不是写出来的,是磨出来的。”刘应杰深有感触的是,报告里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很多具体的配套措施。例如,“三个支撑带”在报告里一带而过,但其中仅仅一个“长江经济带”,就包括了国务院文件、专项规划,以及相应的交通和城镇化措施等多项工作。

  实效·标准很高

  代表委员审议“很有锋芒”

  将检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政府工作报告远远不止是收集意见和完成撰写那么简单。从一开始,报告面对的就是真问题。

  比如今年,突出的特点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突出稳增长成为一个必然选项。向东直言,群众最希望看到的是“你有什么招”。这种期待,直接影响了今年报告里的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与往年区别很大。

  按照本次人大会议日程,15日上午,大会全体会议将对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进行表决。在此之前,代表委员们对报告的审议讨论,至关重要。

  3月5日下午,北京铁道大厦,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会热火朝天,一些委员直言“很有锋芒”。

  “报告中说,广义货币M2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比预期高些,那财政政策能不能有这样的弹性?”“今年要保证7%左右的增速,出口增长6%左右,不知道要花多大的功夫……”围绕报告,委员们的发言各显“犀利”。

  “中国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多元观点碰撞的重要性,并由此出发寻找共识。我们的参政议政可不是简单的表面文章”,贾康直言。

  面对“犀利”的审议讨论,报告起草组成员更忙了。

  向东说,起草组成员被分到每一个团,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讨论。报告被再次修改后,将报总理审定。“从往年的经验来说,从报告上会审议到最终通过,一定还会有修改。”

  与国外许多施政报告、国情咨文等不同的,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具有法律效力。接下来,还需要将其中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分解到各个部门,落实到各个地方。

  报告最终通过后,所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也需要督察检查。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许下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多项承诺,今年的报告显示,这些承诺已经全部实现甚至超出预期。其中,去年国务院各部门计划完成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实际完成246项;原计划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际完成6600万人;原计划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实际完成1232万人。

  数字的背后,是惠民举措的扎实落地。这是一份“磨”出来的报告,也是一份广纳民意、关切民生的承诺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