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公平发展环境,人才自然近悦远来
发布日期:2018-03-31 09:22: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俊生 编辑:晴阴

  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对“葱油饼”式的创业也能够满腔热情地支持,使自己管理的区域成为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看到前景的乐土,让各个层级的普通人都能感到有奔头。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很多城市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西安组织40多家重点单位进北京招募人才,大学生只要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西安落户,南京、武汉、成都、郑州等省会城市也不甘人后,放宽大学生落户限制甚至接近“零门槛”,向他们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给予项目资助,租房、购房都可打折。一直承受着较大人口压力的北京、上海也加入“战局”,北京出台了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建立起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上海则召开人才工作大会,提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响亮口号。

  各地政府纷纷以大手笔吸引各种人才,显示了各地对加强本地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迫切期待。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原有的企业管理和科技研发力量已经不够使用,各地都急需能够适应新要求、给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的人才。就目前来说,中国的自主创新力量供不应求,给经济转型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了不小困难,也凸显出各地在人才“战略储备”上的不足。因此,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对各地来说不言而喻,目前各地出现人才争抢的热潮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把普通大学生列入人才储备,给予优惠政策将他们吸引过来,还能收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为缓解近几年一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条有益路径。

  但是,这种短时间内一哄而上的人才争夺大战,究竟能产生多少积极效果,却是充满疑问的。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多人还在学习阶段,即使已经毕业可以走上工作岗位,但能否胜任工作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对这部分人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甚至直接给予货币资助,虽然可以提高对他们的吸引力,但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很不确定的。很多学生签下的其实只是一份意向书,将其作为就业的一个“备胎”而已。在这些签下意向书的学生中,大部分是非西安籍学生,他们离开故土到异地就业,对于习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尤其是他们上了年纪的父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旦毕业后有了更好的去向,这部分学生就很可能不会按签下的意向书的承诺到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城市来就业。但是,目前的人才竞争只是以签下多少意向书为目标,它让政府陶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无助于实际的效果。

  人才是一个充满变量的概念。一个人在甲地能够施展才华,被视为人才,但到了乙地却可能因条件所限发挥不了作用,成为庸才。即使是一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端人才,很可能花费高昂代价引入后却因无法施展而闲置,这种“南橘北枳”的事情并不少见。另外,并不是只有能够参与到时髦行业的人才能称为人才,比如最近有关大数据、区块链的题材很吃香,在一些政府官员眼里,似乎只有掌握了这方面知识的才是争抢对象。其实,一个人能够艰苦创业,哪怕只是在街头摆一个小摊卖类似葱油饼这样的普通早点,也能开拓出一块市场,这也是人才,也需要政府倍加爱护。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绝不可能将他们视为人才,甚至动辄以违规违章来断绝他们的创业道路,使他们因为难以生存而不得不离开。

  其实,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利用自己的政策资源,营造起创业创新的大环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有机会、有条件创业发展,而不是非取得人才的身份,让政府像宝贝一样供着才能创业创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管理的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但组成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决不仅仅是一些企业,而是处于不同层级的居民,他们都是政府需要善待的对象。如果政府将种种政策优惠只是集中于部分人才,而对不在这个范围里的普通人冷眼相对,甚至动用种种手段将他们驱离,很容易构成破坏当地的创业环境,也是很难吸引到真正的人才的。

  简单地说,政府的职责是营造起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即使是高端人才,也应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磨砺检验,政府没有必要给其中的一部分人提供特殊待遇,这种特殊待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对“葱油饼”式的创业也能够满腔热情地支持,使自己管理的区域成为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看到前景的乐土,让各个层级的普通人都能感到有奔头,如此则各种各样的人才自然会近悦远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