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男子考研上岸,打破年龄偏见需要更多包容
发布日期:2025-05-08 09:19:30 来源:红网 作者:龙思颖 编辑:藤井树

  近日,46岁中专学历的田运良三战考研上岸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2000年中专毕业后,田运良一边经营小微企业,一边坚持学习提升学历。2021年拿到函授大专毕业证后,他在2022年开始考研,尽管数学、英语近乎“零基础”,但通过每天早起晚睡,保证5至6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最终成功上岸齐鲁工业大学金融专硕。

  故事收获掌声的同时也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中年人生已定型,考研是不务正业,有人则肯定其勇气,认为学习无年龄限制。争议背后,是社会对大龄考生的偏见,大众常将学习视为年轻人的“专属”,中年人追求高学历会被贴上“不合时宜”的标签,限制个体发展,影响教育公平。

  田运良备考时遭遇的尴尬,正是这种偏见的体现。被保安误认家长、被老师称作“大哥”,这些细节暴露了大众将学习与年轻群体绑定的刻板认知。人们普遍认为,年龄增长会削弱学习能力,导致大龄考生不仅要克服自身对年龄的焦虑,还要承受外界“不合时宜”的质疑目光,背负比年轻考生更多的心理压力。

  他们需要平衡事业与家庭,只能从忙碌生活中挤出零碎时间学习,无法像年轻考生那样拥有连续、完整的复习周期,也难以长时间熬夜备考。长期脱离校园,使他们对学术知识生疏,在把握专业课深度和学科前沿动态时更显吃力。复试环节中,年龄偏见还会化作隐形阻碍,即便强调综合能力,面试官仍可能因年龄质疑其学习潜力,给他们贴上“不合适”的标签,而这与考生真实能力并无关联。

  但田运良的逆袭恰恰证明:年龄从不是学习的枷锁。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对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成熟的心智让他们能更从容应对压力,清晰的目标则赋予他们远超常人的学习韧性。偏见不该成为桎梏,真正该被看见的,是这些跨越年龄鸿沟者身上迸发的无限可能。

  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对大龄考生的偏见,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支持。教育机构和高校应营造公平的学习与选拔环境,摒弃年龄偏见,以能力和潜力作为衡量考生的标准。对于大龄考生个人而言,要勇敢打破年龄束缚,坚定追求知识的信念,用行动证明学习永远不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