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红“柴怼怼”以“几百元成本玉石卖数万元”等言论指控胖东来牟取暴利。经河南省许昌市市场监管局魏都区分局检查,胖东来唯初珠宝有限公司2025年1月至4月共销售和田玉商品4177件,销售金额2959.2175万元,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目前在售和田玉商品均按规定明码标价;被随机抽查的在售13件和田玉商品进货手续齐全,进货台账完备,鉴定机构具有合法资质,鉴定证书有效。尽管监管部门核查显示商品合规,但企业仍需耗费大量精力自证清白。
此类监督于理无据,是以公共利益之名行商业诋毁之实的“伪监督”,必须警惕其成为破坏市场秩序的新型陷阱。
若仅从个案表象看,消费者对商品价格虚高、售后服务问题的质疑确有监督价值。正如“辛巴燕窝”事件曝光后,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涉事公司作出行政处罚,电商平台也加强了相关产品的质量管控,促使行业建立更严格的品控标准;“三只羊”在直播带货中存在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通过公开质疑产品产地、宣传话术等问题,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推动直播平台完善选品审核机制,加强了对直播带货行业的规范管理。这证明公众监督可以成为净化市场的“啄木鸟”,然而,当监督脱离客观事实,其破坏性将远超建设性。
监督应建立在事实和理性之上,而不是无端指责和恶意诋毁的“伪监督”。在“柴怼怼”事件中,其未出示任何玉石鉴定报告便断言“利润率超百倍”,却刻意回避胖东来明码标价、进货手续齐全的事实。这种毫无根据、仅凭主观臆断的“伪监督”,将企业置于自证无罪的荒诞境地。更恶劣的是,此类行为会严重透支公众对维权群体的信任。当这种缺乏事实依据的“伪监督”频繁出现,真正需要维权的消费者发出的合理声音可能被淹没,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公众对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产生怀疑。
若任由“伪监督”野蛮生长,企业的根基将被持续侵蚀。胖东来为应对“玉石暴利”指控,被迫公开2025年1月至4月销售数据、毛利率及进货凭证,涉及商业机密泄露风险。这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困局,迫使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危机公关而非品质升级。长此以往,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被严重分散,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下降,最终将削弱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监管部门、平台和企业需共同治理“伪监督”乱象。监管部门需划定理性监督的法治边界,甄别与惩戒“伪监督”。针对“玉石暴利”争议,要求举报人提交基础证据链,减少明显违背商业逻辑的指控,防止企业陷入自证陷阱;对恶意编造虚假信息、煽动网络暴力的“伪监督”行为,依法追究造谣者民事赔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形成法律威慑。平台应升级推送算法,遏制“伪监督”传播。对P图造假、剪辑拼接等违规内容自动标注“存疑”标签;对多次发布不实信息的账号实施流量降权,限制其传播范围,防止“伪监督”误导公众。企业则需阳光化运营,应对“伪监督”挑战。主动公开质检报告、成本结构等非核心商业信息;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监督中来,使监督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共建”,降低“伪监督”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唯有监督回归理性轨道,才能真正成为市场创新的催化剂。
从胖东来被迫自证清白的困局,我们清晰地看到,若放任“伪监督”野蛮生长,其不仅会吞噬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更将动摇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根基。唯有监督回归事实与理性的原点,让造谣者付出法律代价、企业专注品质跃升,才能营造法治透明的市场环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