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考研英语讲师周思成质疑同行刘晓艳英语水平差、编假学历等引发关注。5月17日,刘晓艳发文疑似回应相关争议。5月15日,知名考研英语讲师周思成在直播中公开评价同行刘晓艳的英语水平,称其 “在所有刷屏的名字里面,英语是最差的,倒数第一名”,并质疑其雅思成绩,称 “雅思考几分?”
一场场“英语水平论战”中,公众看不到专业理性的学术探讨,只能被充满表演张力的网络骂战刺激大脑。从2025考研到2026考研,英语名师被质疑能力后接着贬损同行的戏码不断上演,期间争议中心人物不断更换,让观者在看热闹的同时,也诧异于教培行业越走越歪的发展道路:比起精进教学质量,某些从业者更在意吸引到的流量、追随的学生和行业里的权威地位。
考研学生数量庞大,考研机构和老师也不少,谁能在考研培训市场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就能转化更多的经济收入。机构砸重金包装“明星讲师”,短视频平台批量生产“提分神话”,直播间里充满戏剧张力的“励志故事”取代了扎实的教学研究。教育产品靠网红式营销打开销路成为常态,知识传播必须裹挟情绪爆点才能触达学生,这场关于英语水平的争吵不过是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当从业者不得不同时扮演“知识传播者”与“流量创造者”的双重角色时,其公共形象往往呈现割裂性。机构通过将教师包装成“发光体”式精神偶像,得以绕过教学质量等硬核指标,用情感共鸣完成用户转化。这种“去教育化”的营销模式,使得行业重心逐渐跑偏。
作为教育工作者,本应以深厚的学识素养为立足之本,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不是饭圈互撕;教师的尊严来自学术造诣,而非直播间的人气数值。在讲师们忙于回应质疑时,是否有足够精力投入备课?在行业竞争聚焦流量争夺时,潜心教学研究的空间又有多少?
这场闹剧该让所有人清醒:学生选择老师,应考察其教学实效;从业者赢得尊重,需凭真才实学。当教培机构停止炮制“发光体”神话,当教师们不再需要靠“高能量”表演维持热度,真正的教育才能从流量泡沫中破土而出。毕竟,雅思分数可以争议,教学实力不该演戏;人设或许能带来百万点击,但站上讲台的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传递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