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无疑是今年的热词。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有些读者也会问:具身智能大量出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报道中,这二者是一回事吗?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这些新概念各自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
有时弄不明白一个概念时,不妨找找它的“对立面”,会看得更清楚。
“具身智能”这个概念的对立面,是“离身智能”。它们要区分的,是“智能”与“身体”的不同关系。比如ChatGPT、DeepSeek这些大模型就属于离身智能,它们能处理文字、图片等数据,能跟用户聊天、输出信息,但无法直接作用于物理世界。AlphaGo精于棋局推演,但面对真实棋盘时或许连棋子都拿不稳。而具身智能则必须要有物理实体,通过“身体”感受世界,并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
打个通俗的比方,离身智能只需“动嘴皮子”,是个“理论家”;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个“实干家”。一个依靠抽象计算,在虚拟空间进行推演,一个通过身体与环境碰撞,在物理世界开展实践。用武侠世界来类比,离身智能就像熟读武学经典、精通破招知识的王语嫣,但能根据环境变化得心应手使出“降龙十八掌”的乔峰,才算是具身智能。
那么,具身智能跟人形机器人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身”的分类问题。从物理形态角度看,具身智能可以“七十二变”,与不同的硬件本体结合。这个硬件可以是一个机器手臂、数控机床、四足机器狗、六翼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当然也可以是人形机器人。所以,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都可以看做是具身智能的分支。当前,业界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据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关系链条:在概念范畴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形成了从大到小、依次包含的关系。
具身智能究竟能帮我们做些什么?具身智能的价值,在于让“智能”从“会说话”走向“会做事”,真正融入现实物理世界。它的应用场景,正从工业领域向日常生活、医疗、救灾等领域延伸。
比如,传统工厂的机械臂只能按预设程序重复动作,一旦零件摆放位置稍有偏差就会出错。有了具身智能,机械臂就升级为“智能工人”,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自行辨别零件位置,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抓取力度,自主学习如何处理不同形状的物体,完成更多非标准化任务,如设备检修、柔性生产等。
又比如,在极端环境中替人冒险。机器狗进入地震废墟搜寻幸存者;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在森林火灾中定位火源;轮式机器人在核污染区域采集数据——这些场景中,具身智能设备大有用武之地,可代替人类在高温、高压、高辐射等恶劣环境中完成高危任务。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具身智能设备很可能成为灾害救援的先头部队。
尽管前景广阔,具身智能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硬件成本高昂、电池续航瓶颈,制约着设备的推广;机器人在复杂现实环境中快速学习、自主决策,仍然是AI领域的难题;当机器人与人类并肩工作,必须确保其动作足够“温柔”,以免误伤人类,这就要求传感器的精度、紧急制动系统的反应速度能达到毫米级、毫秒级的标准……这些都需要技术研发与伦理规范同步推进。
从离身智能的“纸上谈兵”,到具身智能的“身体力行”,人类正在赋予AI一个身体,使其从虚拟助手进化为实体伙伴。这个目标,似乎已离我们不算遥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