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危言:人们要警惕对技术的过度使用
发布日期:2018-01-29 08:53: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夏文辉 编辑:晴阴

  必须承认,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科技势头太猛,其利其弊让人当下无可定论。否认科技肯定不行,但如何趋利避害,各方的理念和措施手段都显得滞后。

  哈洛学院是英国一所高端私立学校,致力于培养社会精英人才。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最近在这里发表演说时提醒人们,科技日新月异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助益,但人们要警惕对技术的过度使用。库克没有孩子,但他说,“我有一个侄子,在利用科技方面,有些事情我不允许他做,比如不希望他上社交网站”。

  无独有偶,身家亿万的科技巨头比尔·盖茨也多次披露,他和妻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在14岁前玩手机,尽管这一规定遭到孩子的抗议,但是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盖茨多年来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信息化和互联网产业当下几乎涵盖所有领域,就在人们沉醉并梦想新科技带来的更大便利,以上两位却在告诉人们,在他们的私人生活中,科技受到人为的限制,尤其对青少年。

  对比尔·盖茨和蒂姆·库克的话进行抠字眼式的分析是有必要的,一是为避免曲解,二是为了解他们这些思想和科技引领者的真正用心。

  盖茨的原话有这样几方面:首先,他和妻子“一般会设定一个停止看屏幕的时间,这有助于孩子们在合适的时间入睡。” 第二,他要求孩子“总要考虑怎样很好地利用手机——做作业和与朋友联系,以及什么情况下是过分的。” 第三,“我们吃饭时不看手机。”第四,就是媒体最关注的——“孩子14岁前我们不给他们手机……尽管他们抱怨。”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盖茨的立场:智能手机功能过于丰富,大大超过孩童和未成年人(尤其14岁以下群体)的需求,需要相对限制;屏幕类的,包括电脑,都要相对限制,这有益于青少年成长以及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现代科技不能侵蚀正常生活,比如吃饭、睡觉。

  这样看来盖茨的要求并不过分,然而在席卷全球的移动互联大潮之下,有多少家庭能够做到?尤其在中国,当上了初中的孩子回家告诉父母,班上的孩子都有智能手机,绝大部分的家长立即用情感告诉理智,我的孩子不能被亏欠。于是,如何在课堂禁止学生不必要地玩用手机已经成为几乎每个学校的沉重负担。

  蒂姆·库克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可能让更多家长感到意外。这位57岁科技达人的原话概括起来还有这么几点:“始终使用社交媒体就能让你成功?我不那么看。”“社交网络不总是必须的,在一堂文学课上,会需要很多科技?恐怕不是。”

  库克不是第一次这样表达对社交媒体保守甚至是抵触的态度。去年6月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他说:“互联网无疑给予和支持我们太多,不过它还可以是一个地方:基本的规则被消解,卑鄙和消极泛滥。”

  对于库克这番表态,有媒体认为他如此高姿态,是因为苹果手机此前受到的指控。不久前,苹果公司的两大股东以及美国加州教师退休基金正式向苹果公司高层提出,苹果应当重视青少年沉迷手机这一社会现象,做到应尽的社会义务。他们建议苹果公司对手机进行初始设置,协助家长和教育方避免未成年人对手机的过度使用。据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常识传媒”对美国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调查,美国近50%的青少年处于沉迷手机的状态。

  按照上述观点理解库克的表态似乎问题不大,尤其当库克使用了一个规避性的技巧:他指出了社交媒体可能引发的沉迷,但对手机这个硬件不予置评。可以想见,扎克伯格们对此会很不高兴。

  这也折射出一个骨感的现实:假定青少年对信息化科技出现沉迷是确定存在的情况,谁为此负责却难以认定。硬件方会指责软件方纵容,家长会抱怨学校措施不严,游戏开发商会将责任推给家长,说他们应该更多地陪伴和引导。

  必须承认,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科技势头太猛,其利其弊让人当下无可定论。否认科技肯定不行,但如何趋利避害,各方的理念和措施手段都显得滞后。在青少年沉迷这方面,监管和教育有时候表现出迟疑和矛盾,当他们拿不准时,科技却在继续突进,孩子们继续热爱。有专家指出,当5G、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面临新的突破,利与弊的矛盾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势必面临更大冲突。

  有人高喊猛兽来了,有人欣然宽慰世人。美国互联网前沿专家达娜·博伊德最近撰写《情况复杂——网络化青少年的社交生活》一书,一方面指出信息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向社会现状寻找原因,比如同以往相比,青少年面对面社交的条件和成本增加,“小心陌生人”的警告和社交自由的缩减将孩子们赶进了虚拟环境。博伊德同时劝慰家长们,要以时代进展的眼光乐见新一代人类对新科技的使用,乐见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很多时候它有缓释的功能,让青少年以新的方式获得社交的能力和自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或许是新科技带来的困惑,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新进步带来的困惑,好在人类都能解决。

  当然,库克的另一句话也引发了争议。他说,相对于数字语言,比如编程语言,学习外语以后用处就没有那么大,因为未来的交往途径,更多靠数字语言。这个,你怎么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