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物理属性也无关匠人精神,明明是千锤百炼、人力成本很高的艺术品,却卖了个大规模流水线快消品的价格,这才是章丘铁锅走红这件事最蹊跷的一面。
2月19日晚《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后,章丘铁锅便成功上了热搜,全国的“舌尖”观众都想来一口锅,以至于章丘铁锅“同盛永”传承人之一刘紫木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舌尖后的中国———章丘无锅”。据他统计,除《舌尖3》播出当晚卖出的近3000口锅外,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万口锅的订单砸向他们,其中,有一半订单来自海外。令人意外的是,刘紫木他们不仅一单都没接,还发声明请大家理性消费,“不要让过火的市场使行业不健康成长”。
章丘铁锅的爆红来自于《舌尖》的宣传不假。纪录片中的叙述,诸如“制造需要历经十二道工序,再过十八遍火候,一千℃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锅如明镜”、“锅的内壁经过锻打形成了内弧,食材在翻炒时从锅体自然内翻,不会产生外抛”,加上经过加工美化的视觉呈现,都让观众已然忘却这是一档美食节目,而对这口明亮如镜的铁锅如痴如醉。卖情怀、卖内涵、卖历史,这种电视制作的包装路数和讲故事的方法,前两季用在地方食物的宣传上就很奏效(比如香格里拉的松茸、柏树烟熏的腊肉,都一度奇货可居),套路没变,只不过现在摄像机镜头对准的是厨具,同样大卖。
我看到知乎上对于章丘铁锅走红,网友也是意见分化。批评者从物理属性、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试图比较手工打制铁锅与现代机制锅具的差异,批评纪录片强调章丘铁锅物理构造上的优势,并无科学依据。也有另一派网友认为,节目的用意在于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礼赞工匠精神。太过“理性”的分析,有故意“歪楼”的嫌疑。
无论是赞是弹,“章丘无锅”已成事实,若干年后,这个词也许会跟“洛阳纸贵”并列。我上某宝看了看价格,其标价从三十多到三四百块不等,最高也不过一千元。如果按照纪录片的说法,章丘铁锅工艺无比精湛,可网上售价却如此低廉,不抢才怪。要知道,现在大城市里请个水电工,上门一次最低出工费是70块。“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三万六千次锻打”却只要百把块,这不是价格扭曲是什么?
无关物理属性也无关匠人精神,明明是千锤百炼、人力成本很高的艺术品,却卖了个大规模流水线快消品的价格,这才是章丘铁锅走红这件事最蹊跷的一面。如果真要体现这口锅背后的原料、工艺、人力和文化价值,我想卖3000块也不为过。正是因为匠人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物质回报,网购的便捷、快递的廉价,又让人们用买白菜的价格购买堪称艺术品质地的东西,才有了一夜订单数打锅师傅一辈子都做不过来的商业奇观。
现在匠人们出面呼吁大家理性消费,初衷虽好,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舌尖”纪录片为章丘铁锅“封神”之后,“良心商家”的出现,不仅无法为迅速崛起的铁锅神话祛魅,反而为章丘铁锅新的历史传说(好货+好人)推波助澜。依我看,要平息“章丘无锅”的风潮也不难,第一是制定行业标准,主动接受国家国际质检认证;第二是让价格反映打锅师傅“三万六千次锻打”包含的劳动价值。制止非理性消费,市场机制和价格最管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