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数学试卷火了:36道题、6页A4纸,平均每道题费时两分半,计划考试时间90分钟,结果延迟20分钟,还是答不完……最近,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因阅读量大而冲上热搜,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数学试卷秒变“阅读马拉松”现场,虽旨在顺应课改方向,却遭受不少非议。诸如,“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 )发生的概率最小”,其中共有“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四个选项。句句有主谓宾,段段有原因结果。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得拨开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抓住作答点。尽管题目难度没有超纲,但显然背离了数学简约凝练的深层内涵。如此矫枉过正、本末倒置,新课改固然不能成为内卷阅读理解的“借口”。
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以跨学科、情景式课改培育综合素质。然而,数学试卷“内卷”阅读理解,滋生了“数学考试语文化”的怪相,难以真正考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与运用能力。尤其是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规律性,若一味以融景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挡箭牌”,忽视数学专业性培育、简约性尊崇,反而会吞噬素质教育的严肃性与规范性。简单来说,素质教育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
当然,每一次改革必然有阵痛期,我们需要理性与辩证地看待数学试卷“语文化”。正如有人指出,“考查的知识并没有超纲,只不过更考查综合能力”。诚如此言,让考试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本身就是课改的一大进步,其科学性、规范性与制度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是,这需要以更加严谨、审慎的态度稳妥推进,既不能因为一张数学试卷“因噎废食”,也不能因为课改而“盲目冒进”。
从本质上来说,一张数学试卷抛出了一个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课题:如何平衡课改与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考试既能贴近现实,又能诠释学科专业性。对于这样一张数学试卷,没有必要“喊打喊杀”、上纲上线,毕竟,尊重与包容首尝螃蟹的人,才能让教育改革在试错之后找到更科学与正确的路径。缺乏足够的试错耐心与鼓励探索精神,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考查办法就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育应容许学生拥有想象与思辨空间,这也决定了素质教育改革不应陷入“条条框框”。从某种意义上,跨学科、融景式、多维度测试,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点。然而,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每个教育学科都有自身的教学目标,打着素质教育旗号进行随意化、拍脑袋、“炫技”式命题改革,无疑会陷入“伪改革”陷阱。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瞄准素质教育主线,聚焦教育强国主题,我们应理性与辩证看待“一张数学试卷”,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