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中国改革的全景式回望与解密 ——读《深度——惊心动魄30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袁 星
言实出版社出版最近推出的《深度——惊心动魄30多年国运家事纪实》一书,是国内首部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讲述了新华社记者李锦几十年来深入群众调研、参与改革历程的故事。读罢全书,竟有种难以言表的畅快淋漓之感。荡气回肠的中国改革历程与壮怀激烈的个体成长经历,复杂缠绕,激烈碰撞,不禁令人内心激荡不已。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近年来对改革历史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回望与书写。
阅读《深度——惊心动魄30多年国运家事纪实》一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宏阔气象,一种改革的艰辛曲折。该书语言通俗流畅,平实生动,不加矫饰,书中引用了许多主人公李锦对历史的直接回忆,更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与历史的在场感。正是在这种平实生动的叙述当中,读者不经意间就被带入到历史中,跟随作者的讲述感受改革潮涨潮落,感受历史风云变迁。本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有许多都是至今不为人知的改革幕后故事,读来有一种新奇感,非常曲折动人。例如中国第一个“万元户”的发现与报道始末、被胡耀邦所关注的中国农村出现的最早的商品经济萌芽、西藏基层的反分裂斗争、金融危机中一封上书温总理的万言信等等。对于仅仅熟悉改革开放宏观历史进程的读者来说,这种揭秘性的微观书写无疑别有一种真实感、生动感。同时,尽管该书专注于描述主人公的调研历程,专注于具体事例的讲述,但这种微观书写并没有脱离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反而试图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述来阐发与印证历史发展的趋势。例如,该书在讲述第一个“万元户”的发现过程时,没有止于讲述新闻发现的始末,而是首先描绘了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状况,描绘了当时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提出后中国社会的一种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将“万元户”的发现纳入到对按劳分配原则、对邓小平思想的思考与阐释中。可以说,该书是一次将个体经验与历史进程、具体事件与社会发展规律、微观与宏观、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融合与提炼的成功实践。
该书给人的另一个感受,是个体生命所具有的一种执着不息的忧国忧民情怀。书中所描绘的主人公李锦,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代表,他的所作所为,极好地阐述了“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知识分子责任。无论是在早期农村改革中单枪匹马走村访户寻找新闻报道线索,还是市场经济大潮中深入到企业车间报道市场经济新动向,他的调查研究往往都是艰苦而自觉的,往往不是上级的指令,而是自己的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促使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例如该书对九间棚这一典型的发现与报道始末的讲述,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人公调查研究的艰苦与自觉。在国家与民族遭遇危机的关头,一个记者怀着寻找一条国家与民族出路的愿望,独身一人在身体抱恙的艰苦境况下住在贫苦的小山村五十余天,拄着拐杖敲开一家一户的门,这样的调研精神,在当代中国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少见的。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只是为例达成自己的调研目的,而是真正地与基层群众交心,他与九间棚群众几十年间保持着亲人般的情感,这样的“民本主义”情怀,非常难能可贵。然而历史无数次证明,独立不阿、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总是会因为敢于抗言直论、不甘庸常,而沾染上些许慷慨悲壮的色彩。本书中的主人公李锦也逃不出历史的手掌。书中所讲述的主人公许多因为敢说真话、勇于寻找真理而遭受打击的经历,令人读来感佩不已而又不禁为之叹息。
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不会因为逐渐远去的脚步而失去意义,无论何时,历史总是未来的一份镜鉴。如今,走到改革重要关头的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审视那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个体。《深度——惊心动魄30多年国运家事纪实》一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让心灵回归宁静、让思想得以升华的机会,在它的陈述中,我们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深情地注视那个风谲云诡、令人神往的改革年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