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在陆军十二军一〇六团三连任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我所在的红三连,是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贺龙元帅、王树声大将、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等,都是从这个连队走出来的。红军长征三过草地时,这个连队先后被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授予“支部是连队堡垒”锦旗和“模范党支部”光荣称号。
那年8月,作为南京军区基层党支部的代表,我有幸赴京参加中共十一大党章修改会议,在京西宾馆偶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丕显。他满面春风、激情诉说宝应的点点滴滴,深深刻在我脑海里,时过40多个春秋,至今难以忘怀。
参会期间,南京军区几位代表被安排在京西宾馆11楼,会议代表在同一餐厅就餐。那天早餐时,年轻的我拘束地在他人后边移步,旁边是一位60岁上下的长者,个儿不高,衣着朴素。他转头见我主动询问:“小伙子是哪里的?”我一个立正,笑着回答:“报告首长,我是南京军区十二军的。”
“我是问你老家什么地方的。”“江苏宝应。”“啊!宝应?”长者顿时惊喜:“宝应!宝应可是我第二故乡哎,我在那儿工作过、战斗过。”
“安丰固津,曹甸金吾,林上鹅庄,油坊头(村名)草荡芦苇风景真好。”说话间,我已陪同长者走到他的座位边,他让我在他旁边坐下,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
“宝应有抓鱼的鱼鹰,那家伙值钱啊,一只鱼鹰半头牛。”说着,就做起手势,模仿鱼鹰从水中拖起大鱼的架势。
“你们家乡有茨菰、有荷藕,那六月荷藕特别嫩、特别脆、特别香。你们那儿的人特别好、特别纯朴,房东比亲人还亲……”
我插话道:“欢迎首长回宝应看看!”“我去,我去,我一定去!一直在寻找机会呢!”长者告诉我,他叫陈丕显,是个“新四军老兵”,他说他儿子就出生在宝应西安丰的固津,取名固津,后改名陈小津。奶妈是广洋湖严桥的刘姓女子。新中国成立后刘家人曾去上海看望他们一家人,他挽留他们在上海并为之安排工作,可惜奶妈家人执意回苏北去了。
就餐的人渐渐散去。陈丕显首长一声一个小同志,劝我多吃一点,还帮我拿来酸奶和水果,与我边吃边聊。
时间一晃过去了近半个世纪,陈丕显首长和蔼可亲的形象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对宝应第二故乡的眷恋,对宝应乡亲的感恩之心,让我念念不忘。连我这个初次谋面的“小同志”他都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那般难舍难分,可见他对老区人民感情是多么深厚。
回到部队,我找来有关陈丕显的许多资料,知道他是一个从福建省长汀县南阳区官连坑农民家庭走出来的老革命,先后担任过共青团福建省委儿童局书记、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红军长征后,他跟随项英、陈毅等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包围,进入赣粤边游击区,后来编入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共上海市委第四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
1989年11月,家人写信告诉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重回宝应,寻访他曾经生活战斗的红色水乡,并专程登门看望老房东蔡登山一家人……
(作者丁连选系江苏省宝应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