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个话题叫“逃离北上广”,现在更是有大量人都在宣传县城的“烟火气”,很多人在逢年过节回到家乡之后,总会觉得县城里热热闹闹的、街上充满了烟火气,不像在大城市里,大家房门一关,似乎什么事情都“事不关己”,也有很多人因此生出了退休就回到县城去养老的念头。
不过,大多数人恐怕是因为很久才回一次县城,所以对县城存在“滤镜”,而忽略了县城真正的问题所在:县城里的烟火气,大半是“公仆经济”在支撑,而这种发展是不能长久的。
· “公务员米线”的烟火气
现在似乎有越来越多人认为,小县城里充满了烟火气,还有一些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打拼的人看到自己在县城的同学们过得似乎比自己更好、更舒适,还自我调侃为“都市首陀罗”,觉得自己压力巨大,生活品质又低。
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确实很吸引人,大部分人也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但问题在于,其实大多数县城的经济发展都是存在问题的,县城的经济甚至萎缩到了只剩下“公仆经济”的地步。
什么是“公仆经济”?简单而言,就是依靠公务员或者“准公务员”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畸形”的经济发展方式。“公仆经济”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云南某县城的“公务员米线”。
据称,云南某县城里的米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便宜、有肉、能管饱的普通米线,大多数普通人日常吃一碗能管饱,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该县城里还有一种价格比较高、肉的品种多、数量也多的米线,在吃饱的基础上可以吃得更好,点这种米线的大多数都是公务员,因而这种米线也被戏称为“公务员米线”,久而久之,这甚至还成为了一种商品名,有店铺直接把“公务员米线”印在菜单上,当地人也是“一看就懂”。
还有县城餐饮业的老板曾经感慨称,如果没有公务员下馆子,那他们这些餐馆恐怕都要关门歇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县城的烟火气,还真的是公务员撑起来的。
不仅是在吃吃喝喝上,县城里的开发商也将目光瞄准了公务员,极力向公务员推销房产,还推出了公务员专属的购房优惠,甚至将小区里的大部分住户都是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群体当做一个“卖点”。
这显示出“公仆经济”似乎已经成为了县城经济的“定海神针”,毕竟,公务员收入稳定,相对于收入浮动较大的个体户或者私企员工,公务员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显得更加可靠。虽然似乎从这一角度来看,“公仆经济”是稳固的,但其实问题也很明显,因为这显示出县城的经济正在萎缩,其中潜藏的风险也很大。
· 为什么小县城只剩“公仆经济”?
县城依靠“公仆经济”来发展,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确实有数据支持的,比如,一份数据显示,在很多县城里,公务员工资性收入占到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甚至以上,这意味着在县城里能消费、敢消费的恐怕大多数都是公务员。
比如,以陕西佛坪县为例,该县的常住人口只有8000多人,但2020年底的数据,该县各类编制人员就有2194名,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数也有2991人,也就是说,在这个没有大型商场、麦当劳等大型连锁餐饮,没有网约车,只为了促进旅游而添加了9辆出租车的县城里,每3个人就有1个人属于体制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是公务员“撑”起了县城的经济发展。
在另外一方面,“三农”学者李昌平的实地调查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李昌平曾表示,虽然全国都在说要壮大县城经济为龙头的县域经济,县级城市也建立起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甚至加入了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
但这种“热闹”似乎更多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县城,在中西部很多城市,既抢不到人才,也招不到商,工业园区冷冷清清,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2-6亿,而支出却要达到几十亿甚至更多。
县城的收入全靠中央的转移支付、土地出让金以及罚款经济等不可持续的模式在维持。而且,由于中央转移支付的增加,县城公务员的收入甚至还在增加,这就让公务员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加强,也就造成了县城经济表面上的繁荣。
但问题在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脆弱的,一旦财政收紧,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受到影响,就会牵动整个县城的经济发展。
现在,全国县城收支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财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县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8%,而县级财政支出则占到了51%,这意味着县城“赚得少、花得多”,而且县城花钱的大头还在公务员等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上,这让县城经济发展更加脆弱。
县城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人口流失的问题。现在,各个城市都在争抢人才,包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也开出了高达数十万的一次性购房补贴等诱人条件,吸引人才前去安家落户,这就导致那些本就落后的县城里,只剩下了“故土难离”的老人。
比如,一名网友表示,他在回乡的时候发现,自己老家的乡常住人口只剩下800多人,而为了服务者800多人,光是乡政府的编制就有40多个,还不算乡卫生院、中小学等财政供养人员。
很明显,这800多人里,有消费能力的就是那些“体制内”人员,但公务员的消费,也逆转不了整个小县城消费萎缩、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
况且,县城长期依赖“公仆经济”发展,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其他产业的发展受阻,转型困难。因为一旦人们发现躺着靠“公仆经济”就能发展经济,自然就不会“费劲”去寻找其他的发展方向,也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公仆经济”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那么,要如何解决现在县城所面临的问题呢?
· 如何解决县城经济的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吸引年轻人回到县城,给县城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现在的调查显示,虽然也有不少年轻人回到县城就业,但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公务员、医生、教师这样的岗位。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岗位收入稳定,更是因为他们在县城里更受“尊敬”,属于体面的工作。
但如果年轻人都只从事这些工作,相当于县城还是在发展“公仆经济”,根本没有新的改变。因而,县城应该要因地制宜,发展真正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扩充就业岗位。
比如,一些县城根据所在省市的产业规划,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浙江湖州德清县近4年以来就已经引进了8万多名高学历人才,包括留美博士、985高校硕博等,此外,德清县还柔性引进了超过100名两院院士、外籍院士等,让德清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再比如,江苏沭阳县也依托电商平台,发展了花木、苗木产业,将当地特色的花木、苗木销往全国各地,光是2023年,沭阳县电商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300亿元,成为了全国知名的“花木之乡”,也让沭阳县的经济得以腾飞。
其次,县城也应该注意提升服务、补充短板,提升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专家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居住地的“社会生活”,因此,县城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很重要。
比如,以前县城里别说是注重环境、品质的咖啡馆和餐厅,就连品牌奶茶连锁、快餐连锁都没有。而现在,县城里开出了越来越多大城市里热门的咖啡店、奶茶店,这让更多年轻——尤其是曾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的年轻人找到了快速融入县城生活的方式,也让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县城里生活。
比如,都说县城是一个人情社会,县城里一个普通公职人员能给家庭带来的便利都是省会城市的副处级干部不能比的,这不仅导致一些年轻人后悔调往省会城市,也让外来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县城。
毕竟在很多县城里,没有人情关系、不请客随礼,生活、工作就无法“畅通无阻”,有时候还会遭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当年轻人认为这种状况无法改变时,就会选择逃离县城,去往更加公平的大城市。
因此,县城应该更加提升服务,改变“有关系好办事”的错误观念,这样年轻人才会更加愿意留在县城,青年人才政策红利才能长久释放。
如此这样,县城依靠“公仆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得到彻底改变,县城经济也会充满活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