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国学大师是如何抗战的?
发布日期:2015-07-23 14:46:21 来源:南方都市报-奥一网 作者:林文俏 编辑:胡擎银

  刘文典(1891-1958),字叔雅,生于安徽合肥。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西南联大教授、云南大学教授。是1956年云南两名一级教授之一(当时全国一级教授只有190名)。

  四面刘文典

  在百度输入“刘文典”三个字,循着海量文章寻去,你可看到三面刘文典。第一面是“国学大师刘文典”。百度百科这样介绍刘文典: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研究庄子的专家。第二面是“狂人刘文典”。中国刘文典研究专家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一书的后记写道:“我将这个灵魂的底色称之为狂,他是一种对于权贵的蔑视与逃离,对于尊严的坚守与把握。”第三面是“民国范儿刘文典”。这是媒体最津津乐道的。对“民国范儿”涵义,当今有许多热烈的讨论。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它主要指民国年代一些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节操和魁奇风骨。刘文典的事例当然就是广为流传的和蒋介石的“对骂”,甚至有说“对打”。刘文典儿子刘平章告诉笔者:顶嘴是有的,绝无对骂和对打。其实刘文典敢与蒋介石顶嘴,不只是文人风骨,还因为刘文典的革命资格要比蒋介石老———他比蒋介石早一年参加同盟会,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而蒋介石1914年才第一次见到孙中山。

  笔者要介绍的是刘文典鲜为人知的一面:抗战文化战士。长期以来,刘文典被说成是一个“脱离现实,思想消沉”的颓唐文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刘文典一生曾三赴日本,在日本呆过数年时间。他对于日本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刘文典认为抗战不能只依靠喊口号、游行等热情,必须深入研究日本,了解敌人。为此,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抗战胜利,刘文典在报刊发表不少与抗战有关的时评和诗文。他的抗战政论文章,透彻地分析了日本的民族性,日本军国主义的发源历史和侵略本性,呼吁国人放弃幻想,迅速觉醒,看清国际形势;分析了现实战局与形势,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精神;歌颂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其视角独特,观点深邃,笔锋锐利。是刺向日寇的锋利匕首。他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写的抗战文章,是在主和派在政府占主流的大势下写就,但其文看不到半个“和”字,而是呼吁积极备战。历史竟沿着一个庄子学者的预言发展,卢沟桥事变彻底粉碎了主和派认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遏制日本侵略野心的美好愿望,证实了刘文典的远见。刘文典提出战后可以不要日本赔偿和割让,但琉球必须收回。战后70年风云又一次证明他的建议是何等的真知灼见。

  本文从刘文典与抗战有关的文章中选取9篇,展示一个作为“抗战文化战士”的刘文典。

  日本侵略中国的发动机

  兵者,舆论先行。刘文典深知此理。因此,他把日本最早制造侵略中国理论者视作“日本侵略中国的发动机”。他以此为题,1932年9月25日和10月2日,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分两天发表万字长文。傅斯年曾说该文是一篇“值得国人永久注意的好文章”。

  刘文典在该文一开篇就提醒国人:日本“举国一致,定要吞并中国和亚细亚洲,以尽大和民族的天职,实现‘王道正直’的大理想”。刘文典说写该文是“实在按捺不住”,因为“九·一八”后大家忙着请愿、游行、喊口号,却无人知道“日本是何时起就动手来并吞中国”。而国家是我们托命的场所,自古就说只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才能雪耻,刘文典指出:“日本之图谋中国,最早发源于向阳先生的讲学。”请看他在文章中怎么写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真正发动机,并不在东京,也不在横滨、神户、大阪。而在博多湾上福冈城头一座小小的房子里。主动的人物既不是去年九月十八日以来大家哭着咒骂的本庄繁、土肥原贤二,也不是南次郎、荒木贞夫。连那组织在乡军人会,著《国民总动员》,做上奏文,名震天下的田中义一也都不相干。说来也奇怪,这一位‘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英雄却是个美貌的女子。这位女英雄姓高扬,单名一个乱字,道号向阳先生。

  根据刘文典的介绍,向阳先生世代书香,她熟读中国经典古书,群经诸子以及历朝史籍无不融会贯通;她看透中国政治的腐败,社会的昏乱,国民无知识而自私自利,断定中华民族决无发奋图强的希望;她认为日本自觉负有并吞东亚的使命,至少也要并吞中朝,才对得起天地鬼神。她抛弃眼科医世业,在家广收徒众,传授她的思想,为侵略造舆论。其弟子都是志趣远大,不怕死、不怕苦、不爱钱、肯为国出力的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