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为什么不满意
发布日期:2012-07-31 15:24:18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 编辑:

  《经济观察报》日前刊发文章:

  摘要:温总理曾承诺,上半年一定要把“新36条”的实施细则制订出来。各部委机构几乎称得上令行禁止,6月末前后一系列配套文件都亮了相。既然如此,为什么温总理还要求“抓紧”?这或者跟中国经济当前的情势密切相关。稳增长是当务之急,尤其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日前,两次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的温家宝总理,谈及旨在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落实时说,尤其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温总理的急迫之心溢于言表。

  能够感受得到,温总理不满意。不过温总理的问责之意却没有明说。要问的是,为什么温总理不满意?今年2月,也是在跟专家学者座谈,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时,温总理曾承诺,上半年一定要把“新36条”的实施细则制订出来。各部委机构几乎称得上令行禁止,6月末前后一系列配套文件都亮了相。就制订细则而言,抓得不能算不紧,做得不敢说不实。

  既然如此,为什么温总理还要求“抓紧”?这或者跟中国经济当前的情势密切相关。稳增长是当务之急,尤其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像2008年一样由国企冲锋陷阵,国家财政提供弹药大上基建项目,从眼前来看,似乎并非理智和现实的选择。而且国资委也提出央企要准备 “过冬”。如此,民间投资能不能顶上来就是关键,然而,这又取决于市场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吸纳民资,尤其是垄断行业和过去民资入不得门的领域。如果“新36条”不能扎扎实实落地,民资只能望投资而兴叹,中国经济要稳住,就平添几分悬念。

  对此,温总理有清醒的认识。年初他就曾说,“新36条”没有落实,民间资本就会遇到 “玻璃门”、“弹簧门”。恰恰在这些方面,几个月来相继出台的实施细则,纵然也有部分领域可操作性很强,让人眼亮,但也有很多部门发布的文件,说了一通官样文章,却难得几处实在的突破。如果拿2005年“老36条”发布后各部门跟进的实施细则相比,有些几乎没有太多改动。如果那时候出的细则落不下去,新瓶装旧酒,就能喝出新滋味来?

  也难怪,这些实施细则出台后,并没有让人欢欣鼓舞,民营企业家没看到有些部门的诚意,没看到真正的变化,甚至还有新的疑惑。由此不难理解,温总理会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此刻他当然明白,中国处在稳增长的关键期,如果不能以真心诚意和实实在在的政策打消企业家的顾虑,投资者信心从何而来?投资者没有信心,中国经济又怎么稳得下来?

  需要追问的是,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从中央到各部门不可谓不用力,为什么民营企业家还会觉得“不给力”?从2001年到2012年,决策部门先后出台三个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性文件,规格层层抬升,从2005年到2012年,有关部门先后两次大张旗鼓制订实施细则,作为落在纸面上的文件,它们都是看得见的,但大多无法破拆看不见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其中症结究竟何在?曾坦陈“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的温总理要求有关部门做实事,却又要这些事“看得见”并且“鼓舞人心”,一反其务实低调的风格,其中透露的信息令人感喟。只能说,中国民企太需要看得见的激励,中国经济也太需要这种激励带来的鼓舞和信心。

  我们不知道被温总理点将的有关部门如何理解“看得见”,也不确定这些部门将如何“鼓舞人心”。很显然,温总理所说的“看得见”的实事,绝非更细致的实施细则或者一再重复的政策宣示。一项好的政策无法落实,要么是政策执行者本就无意推动,要么是博弈的天平倾向了既得利益者。有关部门应当做些什么,答案相当确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