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广州市教育局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微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建议与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通知。《指引》为学校提供了微课间“花式玩法”参考,推荐“木头人”“老鹰捉小鸡”“旱地龙舟”等传统游戏和特色项目成为微课间活动内容。
为切实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新学期广州全市小学课间统一延长至15分钟,初中下午课间也调整为15分钟。《指引》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了体育活动参考。在“整花活”的热议背后,有一点十分明确:让孩子们尽情“撒欢”的微课间体育活动,必将有力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
首先,明确“玩体育”的价值重要性,需要破除形式主义的认知误区。15分钟的时间设置与传统游戏的活动内容绝非表面功夫,而是综合考虑教学情况后作出的合理规划。一方面,微课间时长足以支持学生从教室走向户外运动,缓解视力疲劳的同时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传统游戏对基础体能锻炼的作用不容小觑,其对团队协作与规则意识的塑造也正于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彰显,有益于孩子们在玩耍中成长。
其次,“整花活”具有花城文化特色,微课间承载着赋能青少年文化传承的作用。《指引》明确表示,鼓励开展具有中国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或岭南特色的活动项目,如民族舞、传统武术、旱地龙舟、咏春拳、英歌舞、小醒狮等。相较于以往单向灌输,这些活动极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感与愉悦感。既在课间开辟了链接传统文化的便捷窗口,降低启蒙门槛,又趣味地结合非遗与体育,强身健体的同时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岭南文化传承。
再者,15分钟的“撒欢”本质上体现运动和生活的紧密关联,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推进全民健康。《指引》有一处细节鼓励学生自备“运动功能包”,包括毛巾、水杯、更换的衣物等,实际上体现轻量化的运动理念推广。运动并不必须严肃化专业化,其可以存在于生活每个角落。微课间实践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运动常态化的种子,教会他们在“玩体育”的同时照顾好身体,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践行终身体育夯实基础。
全民健康战略的铺就之路,离不开青少年群体的身体素质提升,从娃娃抓起以培育运动习惯。未来推进过程中,还需进一步配备基础设施、完善年级分区、规范监督体系等,家校协同形成合力,助推全民健身蔚然成风。我们期待未来教室里不再都是“小眼镜”和“小胖墩”,取而代之的是户外遍布的挥洒汗水的青春身影。让15分钟的课间“花活”盛放成明媚的花朵,在春风里健康茁壮地成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