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网友反映自己所购买的预包装牛羊肉存在质量问题,在形态、色泽、口感上都有些“奇怪”,由此怀疑并非原切肉,而是添加过东西的合成肉或调理肉。记者对网友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12种预包装牛羊肉经权威机构检测,7种含有食品添加剂,其中2种超出“调理肉”的国家标准。
一直以来,“原切肉”以其天然风味、无添加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购买“原切肉”,本就是希望品尝到更高品质、更纯正的食材。然而,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该行业却逐渐出现了用“调理肉”冒充“原切肉”的潜规则。更严重的是,部分“调理肉”在伪装成“原切肉”时,食品添加剂含量甚至超出了国家标准,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那么,为何会出现“调理肉”冒充“原切肉”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利益驱使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调理肉”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水、添加剂等辅料,这比肉类本身和肉类保存的成本还要低。同时,“原切肉”的价格远高于“调理肉”,使得冒充的利润更加可观。在成本低、利润高的双重诱惑下,该行业出现“潜规则”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监管漏洞也让部分商家有机可趁。电商平台的审核机制缺失,对信息真实性没有进行求证,使得模糊标注和虚假标注的“调理肉”上架。而一些主播在直播带货中,刻意用“现切现发”“不合成”等营销话术欺骗消费者,使得“调理肉”在市场上流通得更快,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指出的是,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权益受损时,维权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一些商家规定,消费者举证需要提供相关检测报告,而大多数消费者就“卡”在这一步,难以提供充足的证明,结果就是商家更加肆无忌惮。
打破“原切肉”潜规则,维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在各个环节严加防守。在生产环节,厂家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生产的是货真价实的“原切肉”;在销售环节,监管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商品信息审核机制,对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应及时采取下架、封店等措施,并向消费者公开处理结果;在消费环节,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一旦发现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及时向监管部门或电商平台投诉;在售后环节,电商平台可以建立肉类商品检测渠道和维权渠道,让消费者投诉有“门”。
“调理肉”冒充“原切肉”不是小事,只有多方严守肉类安全红线,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才能破除这一行业的潜规则,让消费者更加安心、安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