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近日,在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读初三的学生张潇冉,以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走红全网。AI写作爆火的当下,一篇寒假作业犹如一股清流,闯入人们视野,在全网引发了震颤。真挚的文字静静流淌,无数网友沉醉其中。
字里行间透露出素净的生命之色,文章中对生活进行了细腻的观察,以清纯的文字和真实的乡愁,引发共鸣。一列绿皮火车仿佛穿越了数字和算法的洪流,载着铁轨的锈味、车厢的烟尘和祖孙的呼吸,缓缓驶入了被AI算法浸染的文字森林。当无数人沉迷于用AI生成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机械的“观点”时,一位15岁的女孩用最朴素、最真挚的笔触证明了,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月光穿过灵魂的缝隙,而不是代码的聚合与重组。
“高效”“省力”——数字的洪流之中,AI写作重塑着文字表达的生态,也让真实的情感变得缥缈。学生使用DeepSeek生成“满分作文”,自媒体批量生产着爆款短文。这些文字结构工整、观点突出,甚至修辞绚烂、语言优美。然而,固定的模板化文章也像真空包装的预制菜,尝不出泥土的腥涩与柴火的焦香。AI会写绿皮车穿越北纬40度的壮美,但写不出爷爷为了让孙子舒适些,蜷缩在座位扶手上打盹的姿势。这些被效率时代抛弃的慢动作,反而成了治愈人心的良药。摇晃的车厢,是AI时代里逐渐消失的温度,技术的精妙,终究抵不过用心灵体味的细节。
这场“作文热”也暴露出:我们越是享受AI的便利,越是渴求真实的情感共振。AI写作将文字生产推向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极致,却也让人们在文字堆砌中愈发饥渴。人们反而在初三学生的作文本里,打捞那些未被技术驯化的原始情感。
高分作文并不等于好文章,AI写作也许能带来高分,但也会渐渐埋没清澈的情感与活跃的思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还有什么是无法替代、值得永久保存下来的,那么一定是有温度的文字和稀缺的真实。写作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当用AI的模板代替情感的力量时,静下心来思维也就成为了一种奢侈。当技术的画面代替了现实生活的体验时,人所特有的思维也将沦为荒地,而写作训练、文字教学,也会失去本来的面目。
车厢里的叫卖声,和着火车的微微颠簸,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于张潇冉而言,“语文真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抒发真实情绪的工具”。没有特别的构思,只是如实记述,恰恰构成了文字的“心跳声”。而教育的使命,或许正在于守护这份简单的真诚。当作文教学陷入“好词好句集锦+AI润色”的套路时,教育者也更加需要为那些不标准却滚热的文字留下生长的空间,提供一方广阔无垠的天地,去容纳生活的悲欢离合。正如《旧轨还乡》里最纯净的陈述,最真实的情感,恰恰成就了其穿越屏幕的力量。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提醒——文字不是工业的产品,而是心灵的倒影;写作不该追求完美输出,而要成为照见生命质地的镜子。或许有一天,AI能写出比《旧轨还乡》更为工整的乡愁,但它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那列绿皮火车会让人们想起亲人、念起儿时、忆起故乡。这些带着裂痕的记忆,含着粗粝的情感,才是人类在AI写作时代最珍贵的孤本。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