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当前之“时” 谋长远之“势”
发布日期:2011-11-30 17:19:5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汤加民 编辑:

  基层党组织要努力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积极有为。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管理中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重要职责。基层党组织要努力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积极有为。

  创新工作理念,明确社会管理职责。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当好“服务者”,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当好“协调者”。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要树立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的理念,当好“推动者”。 既要抓当前之“时”,又要谋长远之“势”;既要解决突出现实问题,又要研究深层次问题;既要抓局部突破,又要重整体推进,不断在社会管理工作上实现新突破、开辟新境界。

  创新组织设置,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原则,优化各领域党组织设置,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网络。设置“纵向延伸式”农村党组织,将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或党总支,并优化党小组设置,理顺组织体系。设置“区域辐射式”社区党组织,将辖区内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单位,挂靠在社区党委下,帮助组建党组织,起到“孵化器”的作用。设置“政企双轨式”村转社区党组织,在村转社区分别建立社区党委和经济合作社党支部,方便党员参与社会事务和经济管理。设置“分步递进式”企业党组织,对没有正式党员、3名以下党员和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企业分别进行“起步式”、“过渡式”和“规范式”组建,提高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设置“双重管理式”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支部,通过流入地与流出地上级党组织的双重管理,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创新工作载体,增强社会管理功能。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参与社会管理,逐步形成“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自我管理”的区域性社会管理新机制。要深化“网格式联系、多元化服务”工作,发动党员深入到基层网格,参与各级服务团队,开展经常性联系活动,构筑覆盖城乡的联系服务网络。要深化“契约化”共建,社区党组织联合辖区单位建立党建工作联络员、流动人口联系员、和事佬等队伍,共同管理社区。要深入开展“设岗定责当先锋”活动,广泛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为服务群众、文明城市创建等奉献力量。要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加强机关部门与村(社区)结对、村社结对、村企结对联系等,在结对中共同提高。同时,要通过办好党建网站,开通微博等方法,提升干群互动交流新平台,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

  创新队伍建设,培育社会管理人才。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书记,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基层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要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切实加强对镇、村、社区换届工作的领导,明确引导条件和否决条件,依法依规选举产生一批素质较好、会做群众工作、有较强社会管理能力的领导班子。要开展社会管理业务大轮训活动,重点抓好村、社区干部、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延伸抓好村民代表、居民代表培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本领。要经常对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战斗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整顿转化后进党组织,及时调整不称职的基层干部,确保基层干部能担负起社会管理的重任。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要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社会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组织领导机构,集中领导和牵头协调社会管理工作。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政府调节、“契约化”共建、组建专业服务管理团队等,合力提高社会管理成效,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建立完善社会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加大群众满意度权重,并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确保社会管理工作上下联动、取得实效。

  (作者系绍兴市越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