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泡沫从形成到破灭的过程大致如下:经济增长过热——金融机构贷款增加——交易量放大、资产价格上涨——利率增加、抑制贷款——资产价格下跌——金融破灭、陷入金融危机。
2.4 外围经济环境和市场预期变化
多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表明,不管对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其危机发生与否与其面临的外围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对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它们都是以出口导向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旦外围经济环境恶化,就会大幅降低其出口,连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造成储备减少,外债增加,恶化其经济结构。一旦经济出现问题,资金就会逆转外逃。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预期则在外围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改变投资者信心和投资策略,推动金融危机在本国蔓延,并向其他国家扩散。市场预期引起的羊群效应,促使投资者出现非理性的从众行为,在金融泡沫增大时,助推金融泡沫变大,在金融泡沫快要破灭时,加快金融泡沫破灭。
历史上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都有着外围环境变化和市场预期的“功劳”。拉美债务危机受到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银行危机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受到了美国90年代经济衰退的影响;墨西哥金融危机受到美国提高利率的影响,欧债危机则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谋取暴利的投机者加大对房地产、股市等资产的投入时,会推动该资产远离均衡水平,形成资产价格上涨预期的逆转。当出现利坏消息时,市场参与者大量抛售自己所持资产,引发资产价格暴跌。
2.5 政策失误加速危机爆发
在美国储贷危机、日本银行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阿根廷和土耳其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危机发展过程中,国家对金融危机或多或少的纵容,政策失误助推了金融危机的深化演进。
美国储贷危机早在1984年就出现了萌芽,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未重视局部地区储贷机构的破产。1979年—1984年,金融监管人员减少了14%;现场的检查也从1981年的12300次下降到1985年的8300;检查时间间隔也大大拉长了,1979年检查间隔平均379天,1986年为607天。当储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政策失误错过了最佳的救助时间,使得整个储贷危机持续了10年。
日本银行危机爆发后,日本大藏省没有采取“及时纠正行动”(Prompt Corrective Action,PCA)。关闭那些经营不善, 资不抵债的银行,而是采取了掩盖和拖延的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金融机构的坏账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银行危机愈演愈烈。直到1998年,日本才通过向银行业注入资金,试图减轻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并在1998年中期通过了一些改革法案,比如规定,一个破产银行可以交由金融再生委员会处理,或是暂时将其收归国有。同时,允许使用公共基金对问题较轻的银行注资。但是,政策的失误,应对危机迟缓仍然导致日本经济处于长期衰退中。
在抑制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时,也都存在危机应对迟缓的现象。东南亚国家在外债、贸易以及利用外资中采取了不合理的政策,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土壤,扩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俄罗斯采取了错误的经济转型政策,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投资降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阿根廷没有从实际情形出发,对其汇率政策做恰当的调整,错过了产业升级的机会。大额举债增大杠杆,导致阿根廷外债负担过重。
上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对银行和证券公司采取了宽松的监管政策,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合法地把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在次贷产品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发行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时,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没有对其进行控制。监管政策松懈和对市场潜在风险判断的失误,导致评级机构对次贷相关产品评级时,增大了他们道德风险。投资者面临大范围调低次贷产品评级时,信心受损、恐慌情绪加重,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恐慌。
3. 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3.1 金融危机爆发频率急剧升高
19世纪,危机平均每隔10年爆发一次。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其后,分别在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爆发了经济危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